红妆新娘古风

霓虹发型社 2023-07-08 23:07 编辑:admin 207阅读

一、红妆新娘古风

“何如花烛夜,轻扇掩红妆”这句诗词的意思是,如何在新婚之夜,新郎新娘喜入洞房,在大红花烛掩映下,新娘羞涩用轻扇遮挡红妆。这句诗词出自于南北朝江淹的诗作《看伏郎新婚诗》。诗词原文为:

雾夕莲出水。霞朝日照梁。何如花烛夜。轻扇掩红妆。良人复灼灼。席上自生光。所悲高驾动。环佩出长廊。

二、红妆嫁女

所谓“十里红妆”是旧时嫁女的场面。人们常用“良田千亩,十里红妆”形容嫁妆的丰厚。旧俗在婚期前一天,除了床上用品、衣裤鞋履、首饰、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,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,小至线板、纺锤,都由挑夫送往男家,由伴娘为之铺陈,俗称“铺床”。发嫁妆时,大件家具两人抬,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,提桶、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、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。一担担、一杠杠都朱漆髹金,流光溢彩。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,日常所需无所不包。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,浩浩荡荡,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,洋溢着吉祥喜庆,炫耀家产的富足,故称“十里红妆”。

三书六聘是旧时汉族婚姻习俗礼仪。"三书"指在"六聘"过程中所用的文书,包括聘书、礼书和迎书。"六聘"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。"六聘"即六个礼法,指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和亲迎。三书六聘的传统婚俗历史悠久,可以追溯至西周。西周时期的"婚姻六礼",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在古代的某些朝代,男女若未完成三叔六聘的过程,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媒正娶,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,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。不过,在不同的朝代,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。

三、红妆新娘密室

一、有关婚礼庆典的古风歌

1、《初心共老》—慕斯/小乖(白蝶戏红棠纷绕,雕花笼灯枝头闹。火树潋滟,熏风疏影摇...)

2、《胭脂妆》—树屋女孩/徐梦圆(谁在梳妆,惹来邻家少年郎,哦,心在荡漾,春风微扬....)

3、《鼓与花》—墨明棋妙(摇船远去近谁家,南堂山下鼓声远天涯,她留意头上枝桠,原来今宵月色不止有牵挂.....)

4、《山有木兮》—伦桑(世说鲛人之语,深海而居,织绡绮丽,向来如梦佳期,若许曾经,虽死何惜....)

5、《百年好》—伦桑/苏记年(竹马翘,青梅绕,小荷才露尖尖角。郎识千字正垂髫,戏言生世双人好)

6、《贺新婚》——伦桑,无行(忘忧草含笑花,良辰美景惜韶华,伊人红妆娥眉画,素手眉间点朱砂)

二、中式婚礼适合新娘唱的歌

1、《约定》—周蕙

2、《花好月圆夜》—任GG,杨MM

3、《幸福的味道》—许慧欣

4、《谢谢你爱我》—容祖儿

5、《真想见到你》—李玟

6、《宁夏》—梁静茹

7、《你是我的幸福吗》—伊能静

8、《我是幸福的》—梁静茹

四、红妆新娘歌曲

1. 古代十里红妆是传统婚礼的一种形式,指的是在婚礼当天,新娘身着红色婚纱,嫁妆和首饰也全部都是红色的,从新娘家门口一直到新郎家门口,布满了各种红色物品的一种盛大婚礼场景。2. 十里红妆的出现是为了表达古人对于婚姻美好、团圆、欢乐的期望,而红色则被视为吉祥如意的颜色,因此成为主要的婚礼色彩。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改变,现代的婚礼形式已经多种多样,但十里红妆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,依然保留至今,成为我国婚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五、红妆新娘诗句

题目是《戏赠张先》。 这首诗出自苏轼,意思是说两人年龄差距大 这个诗句的出处是因为北宋词人张先在80岁的时候,娶了一个18岁的美女为妾。 当时,众多词友去拜访他,问老前辈得此美眷有的感想时,张先随口念道:“我年八十卿十八,卿是红颜我白发。与卿颠倒本同庚,只隔中间一花甲。” 苏东坡前去贺喜时,便相对应的戏作此诗:十八新娘八十郎,白发苍苍对红妆。鸳鸯被里成双夜,一树梨花压海棠。 张先(990—1078),字子野,乌程(今浙江湖州)人。天圣八年(1030)进士。历任宿州掾、吴江知县、嘉禾(今浙江嘉兴)判官。皇祐二年(1050),晏殊知永兴军(今陕西西安),辟为通判。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,又知虢州。以尝知安陆,故人称“张安陆”。治平元年(1064)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,元丰元年卒,年八十九。

六、红妆新娘小说

《他的掌中物九千金》

精彩片段:扶风在新房里惴惴不安,她如愿的嫁人了,可是嫁的却是东厂的督公秦端,谁不知道这个人狠厉异常,他的手中不知道有多少条人命。

【秦端篇】

扶风嫁给我了,如梦似幻。

“扶风姑姑,没想到时隔多年,我们二人独处是在此种情境下。”

我不知该如何称呼她,笨拙而无措。

我轻轻掀开她额前红纱,我的新娘,伊人红妆,是这世间最好看的姑娘,但是姑娘的眼角泛红,面色冷漠,偶尔给几个围观变态的眼神。

我余光瞥到托盘,玉势皮鞭……小德子个混蛋,这下我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。

“奴婢也很意外,督公大人纡尊降贵,竟然肯答应皇后的赐婚,娶了奴婢。”

扶风以为掩藏得很好,不悲不喜,实则她的怨恨和嘲讽溢出言表。